所属景区:洛阳
四月里,美丽的牡丹盛开在洛阳城的角角落落,让人随时都能身受畅游花海的感觉,尤其是在栽培面积相对集中的公园,那中接天花朵无穷碧的感觉,价值就如跌进花的世界,让人心醉。 牡丹是洛阳人心中美丽的神话,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吉祥物。 传统名花牡丹象征着幸福、和平、繁荣、昌盛。各族人民将其视为吉祥物。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。一位旅美华侨在参观了盐城枯枝牡丹后激动地说:“中国是我的根,牡丹是我心中的花。”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,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。如:种牡丹、赏牡丹、爱牡丹、画牡丹、绣牡丹、唱牡丹,另外还有宴花、雕花、结花、拜花,形成不同牡丹文化习俗。其主要有: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种牡丹、绣牡丹之俗,云南大理白族“赶山”观牡丹和牡丹木雕,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画牡丹,北方满人旗袍上的牡丹,河南洛阳的插花俗,甘肃省临夏回族的“花儿”唱牡丹,陇西浪山观牡丹(朝山会)、牡丹命名、街头卖花俗,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,以及洛阳、菏泽、北京、太原、彭县、上海、杭州、铜陵的牡丹花会和牡丹笔会。 洛阳人爱牡丹,从古到今都如此。早在《隋志·素问篇》中就有“清明次五日,牡丹华”,以记载隋朝洛阳人赏华场面。北宋中期,洛阳人植牡丹、赏牡丹已达到了空前。司马光曾用诗将洛阳繁荣景象加以描写:“洛阳春日取繁荣,红绿丛中下万家,谁道群花如锦绣,人将锦绣学群花。”欧阳修在他的《洛阳牡丹记·风俗记》中作了更为详尽的叙述:“洛阳之俗,大抵好花,春时,城中无贵贱皆插花,虽负担者亦然。花开时,士庶竟为遨游。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,张幄 ,笙歌之声相闻。”鄞江周氏的《洛阳牡丹记》中也有记载:“姚黄……故洛人贵之,号为花王。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,都人士女,必倾城往观,乡人扶老携幼,不远千里,其为时所贵重如此。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《赏牡丹》中有:“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,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,就是对当时人们酷爱牡丹的真实写照。 如今,牡丹被定为洛阳市花,大街小巷、机关、学校、公园、厂矿、寺院以及郊县四乡,皆植牡丹,花开时节,登上飞机,从天上俯瞰,全城真可谓花的海洋了。 花会期间城中张灯结彩,沿街门面,粉饰一新,城中的男女老少也都穿上的最新的衣裳,尤其是姑娘们,打扮得花枝招展,如同过年。 洛阳人不仅爱花、种花,还十分好客。每年花会中外宾客(国内包括各省、市、自治区以及台、港、澳等地来客,国外包括:美、日、俄、泰、法、英、德、意、印、芬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)200多万人次。 洛阳牡丹花会的观赏项目和活动项目之多,使游人在对牡丹一饱眼福之余,还可尽情地欣赏夜晚的灯展,白天的庙会及灿烂的牡丹文化——牡丹笔会、牡丹音乐晚会、牡丹诗词碑文、牡丹插花、牡丹盆景艺术展等等。洛阳人爱牡丹如痴。从而,出现了许多植牡丹能手,画牡丹的画家,写牡丹的科普作家,插牡丹的高手,培育盆景牡丹的盆景家,以及拍牡丹的摄影家等等,来到洛阳,会使您感到牡丹与牡丹文化的无限魅力…… (洛阳白牡丹)
|